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资讯

[违法注册公司]冒名注册公司的“防”与“治”

摘要: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,应不断完善公司注册、备案等登记程序,增强技术手段,减少和避免冒名注册公司案件的发生。同时,应发挥法院审判职能,坚决打击违法冒名注册公司行为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《中共中央......

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,应不断完善公司注册、备案等登记程序,增强技术手段,减少和避免冒名注册公司案件的发生。同时,应发挥法院审判职能,坚决打击违法冒名注册公司行为。

冒名注册公司的“防”与“治”

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,部署了包括商事制度改革在内的一系列“放管服”改革措施。公司登记前置许可放宽、全程电子注册等商事制度的推进,使得公司注册、备案程序得以简化,便利了市场主体的商业活动,为营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打下了制度基础。

但是,近年来,冒名注册公司的行政诉讼案件也随之凸显。冒用他人身份证、提交虚假签字的申请或承诺等材料进行公司注册,导致公司登记被法院撤销的案例大量出现。其中,自然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登记案件占的比例比较大。而此类情形的出现对正常经营和生活会造成不利影响。一方面,冒名注册公司的违法行为会导致被冒用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,因为企业亏欠贷款等行为而成为失信被执行人,从而被“限高”“限飞”“限贷”,直接影响其正常生活、工作。另一方面,此类冒名注册公司被大量撤销,也会导致大量民事经营活动中断,对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产生不利影响。所以,在公司登记简化、便利化的同时,如何进一步保证和完善公司登记基本秩序,建立与现代商事活动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,使得经营活动规范有序、良性运行,亦属营商环境建设下的机之两翼,不可或缺。

冒名注册公司案件频发,暴露出现行公司登记中存在着某些程序或者技术性漏洞。如大多数当面申请的工商登记并不对申请人进行录像或拍照,仅通过形式审查,核对申请人身份证原件等书面手续,给盗用他人丢失身份证件的违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,同时也使事后追责变得无迹可寻。另一方面,部分登记申请由代理机构及其代理人完成。虽然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》等法律法规认可了代理登记,但并未明确规定代理人的代理责任。对工商登记代理行为缺乏有效监管,对代理人违法违规登记代理行为惩处力度不足。随着“放管服”改革的进一步推进,公司登记申请除了可以当场提交申请外,还可以通过信函、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。通过上述方式提交申请文件、材料原件,申请人并不需要亲自到场核验身份、签署相应申请文件,在便利公司登记的同时,缺乏有效监管,也给违法分子违规登记提供了可乘之机。

虽然通过行政审判能够纠正大量违法登记行为,但此类案件因需要笔迹鉴定,向涉案公司、其他股东公告送达诉讼文书,导致案件审理周期较长。并且,司法审判作为事后监督和纠正手段,因公司注册材料虚假、无法反映原告设立公司是否系其真实意思表示,直接判令撤销登记的同时,可能会给正常的市场秩序带来隐患。依据公司法相关规定,公司消灭以注销为准,撤销只是公司解散的法定原因之一,之后还需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。但类似案件中,原告并非真实的股东,不可能启动清算程序,公司尤其是与公司有经济往来的借贷人权益可能受到不利影响。

欲流之远,必浚其源。通过诉讼手段解决遗留问题只是事后补救手段,而通过完善公司注册、备案等登记程序、增强技术手段进而减少和避免冒名注册公司的情形发生,才是根本解决之道。

首先,应该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中央推进的“放管服”改革,重在“放管结合”,绝非“只放不管”,其改革目的是要走出“一放就乱”“一管就死”的管理怪圈,找到有效的管理方式、填补管理漏洞,做到依法依规管理,及时有效监督。

其次,针对违法注册行为,应从规范和制度上规制公司代理登记。目前,为了有效纠正违法登记,遏制此类违法行为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就《撤销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取得企业登记暂行办法》征求社会意见,出台后可对此类违法行为的纠正起到一定治理效果。

第三,应在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层面上明确工商登记代理人、代理机构的法律责任,尤其是对并非由委托人真实授权,或者与第三人恶意串通的情况下的法律责任。对于构成刑事责任的,依法移交、严厉追究。做到违法必惩,提高违法成本。

最后,在操作层面上,应加强代理机构对代理人的职业培训,加强事中、事后监管,建立从业信用体系,从规范和制度层面促进依法代理的良好职业氛围。同时利用“互联网+”等技术手段,加强和规范工商登记审查,对于注册登记全程留痕,以便事中监督、事后追责。虽然工商行政机关在对登记申请审查时一般尽到审慎审查义务即可,但对于申请人身份应做到留痕存证,对当面提交申请的申请人或代理人应核验身份证、录像或采集指纹,对于通过信函、电子申请的,也可通过电脑、手机提供录像、身份证等手段核验留存材料,以便从防控角度规制冒名登记情况发生。作为公民自身来讲,提高保护自身身份隐私的保护意识,而在政府层面完善身份证丢失后的补证、挂失制度,也是避免此类案件发生的重要解决手段。

文章来源:中国法院网
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果侵犯你的版权,请发邮件,我们将及时删除!